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2022-07-06 14:34
來源:本站
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戰略研究院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志愿服務藍皮書:中國志愿服務發展報告(2021~2022)》。數據顯示,全國注冊志愿者人數從2012年的292萬一路猛增到2021年的2.17億,翻漲74倍之多。平均每萬人中就有1544位注冊志愿者,約占總人口比例的15.4%。目前共有志愿團體113萬個,志愿項目621萬個;累計志愿服務時長達16.14億小時,人均志愿服務時長為7.44小時。表明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的熱情一浪高過一浪,無論是志愿者人數還是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活動與項目、參與志愿服務時間等都已達到相當規模。全國各地志愿服務事業已進入嶄新發展階段。
五環旗下的青春之光
放眼華夏,志愿服務已然成為一種強大的社會風尚與道德盛景,擘畫著社會文明的藍圖,傳遞著億萬人心的溫度。
2022年,舉世矚目的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勝利召開并圓滿閉幕。
奧運會不僅是運動健兒盡展能量的競技場,也是志愿者們煥發風采的大舞臺。作為賽會重要的服務保障力量,冬奧志愿者也同運動健兒一樣,圓滿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贏得了全世界的喝彩。據統計,本次冬奧會、冬殘奧會共有1.8萬余名志愿者參與服務,演繹了許多感人的故事。
這里有開閉幕式集結疏散志愿者,中國農業大學的汪子鈞。服務期間,他平均每次步行3萬余步,為讓觀眾能夠第一時間找到對應車輛,他把車號貼在身上,為觀眾節約了大量時間。
這里有志愿時長達10440小時的通州區志愿者金敬聰。在她的感召下,愛人、女兒、姐姐、姐夫甚至小外甥都成了志愿者。
這里有暖哭美國運動員的“粉衣小哥”孫澤宇,有自制二維碼班車時刻表的杜安娜,有在張家口賽區云頂滑雪公園場館那些不畏嚴寒、睫毛結冰的頒花禮儀姑娘……他們傾情服務于賽會的各個領域,熱情活潑、誠懇真摯、團結友愛。從他們身上,世界看到了一種自信獨立、開放包容的中國精神。誠如國際奧委會主席托馬斯·巴赫在致志愿者的信中所表達的感受:“你們為奧運會奉獻了真情與激情,你們的表現和行為真正暖人心靈?!?/span>
抗疫大軍里的那道閃光“大白”
2022年3月,疫情的“快進鍵”讓上海按下了“暫停鍵”。此時此刻,保供成為最重要的民生話題之一。在上海疫情防控阻擊戰最吃勁、最關鍵的階段,志愿者大軍整裝出發,奔赴疫情防控一線。在防護服和護目鏡厚厚的包裹下,他們全副武裝,穿梭在各個小區、各條街道。沒有人能認清他們的容貌,只知道他們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只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綽號——“大白”;只知道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大名”——志愿者。
在社區、方艙、隔離點、核酸檢測地……一批又一批志愿者挺身上前,勤勤懇懇、無怨無悔。哪里需要就去向哪里,哪里危險就沖向哪里,一干就是一個通宵,一守就是一個多月。每一個平凡的崗位都因他們的付出而變得熠熠發光,每一個瑣細的事情都因他們的堅忍而變得更有意義。
青年志愿者是他們中最為閃耀的“群星”。這些“95后”“00后”的人們生逢盛世,卻更懂得勇挑重擔、擔當大任。據統計,在抗疫形勢最為緊迫的時期,上海全市各區、高校團組織和青年志愿服務組織共招募志愿者24萬余名,累計上崗140萬余人次,上崗總時長達839.4萬余小時。
暴風雨所誕生的
2021年7月,河南出現大范圍強降雨,多地降水量打破歷史紀錄。面對嚴峻的防汛搶險形勢,團河南省委第一時間號召全省青年參與防汛救災。各級團組織迅速組建青年志愿者服務隊,廣大團員青年火速集結,奔赴一線,在風雨中書寫青春華章。
據了解,在抗洪救災最為危急的時候,河南共青團共動員15萬名青年志愿者投身防汛救災一線。
鄭州,交通運輸、市政工程、重點項目、消防救援等行業的100余支青年突擊隊共計1100余人連續奮戰。
漯河,團市委應急救援隊全體出動,第一時間便出隊320人次,出動救援車輛110臺次,救援涉水涉險車輛160多臺。
新鄉,“河小青”志愿服務隊和青年團員通過開展巡河護河、排查隱患、加固河堤等,保障平穩度過汛期……
河南水災,遠在湖南省新化縣爐觀鎮梅樹村的“95后”青年鄒智明從家里拉上一車礦泉水、方便面、八寶粥行駛數千公里趕往鄭州,參加救災行動。在水中,他營救了10余名行動不便的老人上岸。3天后,洪水漸落,鄒智明也默默離去。
軍人自有軍人的風采。雖然李燦明只是一名退役軍人,但他的堅毅果敢依舊帶著從戎之風。河南水災期間,他從湖南汨羅市馳援新鄉,在為期5天的救援工作中共轉移群眾1480余人、運送物資10余噸。他在新鄉鳳泉區大塊鎮搜救轉移一家4口的感人事跡——《救生艇上的別樣“搖籃曲”》被廣為傳頌。
水災期間,濮陽市宋麗萍志愿服務隊19位“娘子軍”中年齡最大的志愿者已是76歲。然而,她們逆流而上,帶著籌集的米、面、油、肉等食材奔赴災區,現場包起了“愛心包子”。她們每天凌晨4時起床,5天時間共蒸了3萬多個包子,源源不斷分發給救援人員和受災群眾……
新時代“上山下鄉”的青春腳步
今年3月以來,廣東省將“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建設美麗宜居鄉村”列入為民實事,改善全省農村面貌的步伐再次提速,建設“美麗圩鎮”成為這一行動的樣板。
在頂層設計上,印發了《廣東省美麗圩鎮建設攻堅行動方案》。在工程進度上,截至5月底,全省1063個圩鎮已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各地開展相關項目6327個,總投資約829億元。
在實施農村村內道路建設行動中,廣東全省下了“狠力”,推動農村公路建設向進村入戶傾斜、向田間地頭延伸。在全省上下的共力推進中,已有1000余名高校畢業生志愿者作為駐鎮幫鎮扶村工作隊成員參與其中。
據團廣東省委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行動共吸引了全國約2萬名高校應屆畢業生踴躍報名,志愿者計劃于8月前集中派遣到服務地開展工作。
鄉村振興離不開國家、離不開農民、離不開青年以及廣大志愿者,他們正是鄉村環境大改善、鄉村面貌大變化的基本力量。泥土灰墻“蝶變”為美麗墻繪、臭水溝渠“脫胎”為碧水清波、雜草小徑“搖身”為整潔鄉路……鄉情鄉貌的改變讓許多脫貧村吃上了“旅游飯”,做起了“生態餐”,端穩了“致富碗”。村民在鄉村振興的實踐中帶出了勁頭、嘗到了甜頭、迎來了盼頭。
青山綠水正展開懷抱,發出青春的邀請。
無數年輕的腳步也正走向綠水青山,走上新時代“上山下鄉”的征程。(李希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