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關注中華慈善總會官方微信
2014-10-20 17:10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有著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歷史上各種形式的慈行善舉從未間斷過。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社會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全面發展,社會保障制度逐步確立。隨著《人民日報》評論員文章《為慈善正名》的發表,一度被邊緣化的慈善事業重新得到認可,慈善精神開始在神州大地復蘇,我國的民間慈善事業進入嶄新的發展時期。
在崔乃夫、閻明復等一批仁人志士的共同推動下,經過前期反復醞釀,1994年中華慈善總會正式注冊成立。中華慈善總會的成立不僅是中華民族傳統慈善精神在改革開放中重新煥發的重要標志,同時也為我國探索現代慈善事業發展道路樹起了一面旗幟。
中華慈善總會發軔于慈善精神復蘇之際,耕耘于慈善力量崛起之時,歷練于慈善行業的跌宕起伏之中。二十年來,中華慈善總會在崔乃夫、閻明復、范寶俊三任老會長的帶領下,伴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走過了不平凡的發展歷程,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光輝業績。這期間充滿了艱難的探索,匯聚了豐富的實踐,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其間大體上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初創階段(1994年-1998年):以民間性為基準,探索慈善組織發展模式。中華慈善總會成立之初,面臨著社會慈善意識淡薄與慈善事業經驗不足的雙重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中華慈善總會進行了具有開創性和示范性的成功探索。一是準確定位,為自身發展確立方向、奠定基礎。中華慈善總會從創立之日起,就明確了要走出一條慈善組織獨立發展的道路。1995年11月在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上,崔乃夫會長提出“中國的慈善事業必須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向正規化、組織化、社會化目標發展”的指導思想,確立了中華慈善總會全國性民間慈善團體的地位。積極籌集創始基金,采取存本取息的方式,將每年的利息用于維持自身運轉,在成立第一年就籌集2000多萬元,邁出財務獨立的第一步。突破傳統財務科目體制,制定了符合慈善組織實際情況的財務系統支持,不僅滿足了業務需要,也確定了受贈資產的性質,保證了受贈資產使用的獨立性。逐步制定《中華慈善總會章程》、《財務管理制度》等重要章程和內部管理制度,為機構規范化運作提供了制度支撐。二是開展宣傳與搞好項目兩手抓,初探慈善組織業務模式。在整個社會慈善意識較為淡薄的情況下,中華慈善總會邀請著名報人組織專家學者進行理論研討,并在報紙、刊物、電臺、電視臺等媒體上組織開展系列報道,為發展現代慈善事業奠定理論基礎,做好輿論準備。確立了通過開展慈善項目推動慈善事業發展的思想,并開始初步嘗試設立、運作慈善項目,搭建了慈善援助項目體系的雛形。如1995年,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開創了雨水積蓄工程,幫助甘肅少雨缺水干旱地區的百姓修建集雨設施、解決生活用水。
中華慈善總會“不要一分財政撥款,不要一個行政事業編制,不要一個現職公務員”,積極創建一個純民間的慈善組織。這種努力不僅為自己開辟了一條獨立發展的道路,也為很多后來成立的慈善組織做出了示范和榜樣。
第二個階段是開拓階段(1998年-2002年):以災難救助為突破,逐步完善慈善援助體系。隨著慈善工作的開展,慈善事業的制度環境和社會環境明顯改善。1999年,《公益事業捐贈法》頒布,填補了我國在規范捐贈行為專門法律方面的空白;2001年國家第十個五年規劃提出“發展慈善事業”,首次將慈善上升到國家發展規劃層面。
在這個時期,中華慈善總會因在1998年張北地震救援和此后抗洪救災中的出色表現,社會影響力迅速增強。特別是1998抗洪賑災緊急救援行動,確立了自身在全國性救災捐贈活動的主體地位。從此,中華慈善總會的名字開始廣為人知。在做好緊急救災的同時,大力開拓、逐步完善慈善項目運作體系。1998年,啟動燭光工程,幫助欠發達地區的農村教師提高業務素質、緩解生活困難。1999年與美國微笑列車基金會合作,拉開了我國救助人數最多的慈善手術援助項目的序幕;2000年創立慈愛孤兒工程,引導全社會關愛孤兒。中華慈善總會通過創立、開展這些品牌項目,與眾多合作伙伴建立起了長期的合作。為拓展國際交流領域,中華慈善總會1998年加入國際聯合勸募協會(現更名為“全球聯合之路”),成為該組織在中國大陸的唯一會員;2001年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簽定了合作備忘錄。在做好自身發展的同時,以開展項目合作、引進慈善資源、加強業務指導等方式,提高地方慈善組織的業務和管理水平,推動地方慈善事業的發展,積極打造覆蓋全國的慈善網絡。
中華慈善總會通過開展重大災難救援、實施全國性慈善項目、開展對外交流、推動地方慈善會發展,逐步確立了作為一個全國性慈善組織的重要地位。
第三個階段是發展階段(2002年-2013年):以自身建設為主線,在快車道上穩步前行。2002年以來我國慈善事業發展迅速,社會需求更加迫切,政府支持力度全面加大,公眾慈善意識不斷增強,社會捐贈總額大幅提升,慈善組織數量迅速增加,慈善行業生態更加多樣,社會關注度與日俱增。
在這個階段,中華慈善總會將內部管理作為第一要務,調整、優化組織架構,提高員工業務素質,制定了涵蓋籌募管理、項目管理、財務管理等更加科學、系統的管理制度。嚴格規范的內部管理成為中華慈善總會在各種考驗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證。繼續發揮突發災難時的緊急救助作用,其中不僅以2005年印度洋海嘯援助行動,開創了全國性社會援外募捐和民間組織對外救援的先例,而且在汶川和玉樹地震活動中,進一步確立了中華慈善總會和各地慈善會在救災捐贈活動的主體地位。繼續提高慈善救助實效、擴大救助范圍,其中2003年與瑞士諾華公司合作實施的“格列衛”援助項目,開中華慈善總會大型醫藥援助項目的先河。在慈善宣傳方面,中華慈善總會在原有的《慈善》雜志的基礎上,主辦或參與主辦了官方網站、《慈善公益報》、中華慈善新聞網、《人民政協報?慈善周刊》、《中華慈善年鑒》等自有媒體,形成了完善的自有媒體格局。2013年與2002年相比,中華慈善總會年度籌募額增長100多倍,團體會員單位已拓展到內地所有省、自治區、直轄市,項目體系日趨完善、成熟,年度募捐額持續攀升,各項慈善工作全面發展。
二十年來,中華慈善總會和我國現代慈善事業從孕育到誕生,從蹣跚起步到發展壯大,從鮮為人知到享譽海內外,走過了一條開拓進取、不斷發展壯大的成功之路。它不僅為挖掘整合社會慈善資源、弘揚中華民族“樂善好施、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為協調效率與公平、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推進社會文明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中華慈善總會二十年來的發展歷程,其間充滿了艱難的探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匯聚了豐富的實踐。相信在全社會的齊心諧力、共同努力下,中華慈善總會將邁向新的歷史階段,為推動中國慈善事業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